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817-8229182

一路向北---图瓦人最后的村庄
2019-01-29 17:12
举报

 

一路向北---图瓦人最后的村庄

作者:郭宪伟

    

    第二天,我们从布尔津向北行进,进入阿尔泰山脉。在云雾缭绕的山路上走了200多公里后,从贾登峪往右拐,来到一个叫禾木村的地方。

这里距俄、哈、蒙三国边界仅有几十公里。

   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是哈萨克人的聚族区,然而在阿尔泰深处,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——蒙古族图瓦人部落。关于图瓦人来源有几种说法,其中之一是说俄罗斯有个图瓦共各国,那里的图瓦人是当年成吉汗西征时留下的后裔,500年前,一部分图瓦人从当地分裂出来,长途迁徙到了喀纳斯地区定居。另一说是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凯旋回来,路过喀纳斯时,留下了一支战功卓著的部队——图瓦部落,大汗划出喀纳斯地区为其封地,让他们在此定居,繁衍生息。于是图瓦人便在阿尔泰山里一呆就是几百年。这两种说法大同小异,都与成吉思汗有关。据说在喀纳斯漫长的岁月里,他们顽强地保留着蒙古族的生活习俗,狩猎放牧,逐水草而居,尊成吉思汗为祖先,信奉萨满教。也许是大山里寒冷的自然条件,也许是异族的驱赶杀戮,这个部落留下的人并不多,仅2000多人,现在多集中在喀纳斯地区三个地方:禾木村、白哈巴村和喀纳斯村。

   走进禾木村,最醒目的就是他们的木板房了。房顶为人字形,中间空透,圆木为墙,门窗极小,粗砺笨拙,家家门前栅栏相围。阿尔泰山冬季雪大得惊人,一米之厚是常事。人字形房顶不易积雪,门窗小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房里的温度。我曾在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中看见过这种房子。蒙古族的发祥地在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右岸。毋庸置疑,图瓦人为蒙古族的一个分支。

   整个禾木村大约有百十户人家,木板房七长八短地散落在一个平坝里,村子四周是漫无边际的寒温带特有的泰加林,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马粪味道,让鼻子很不舒服。村子旁边有条清澈湍急的小河,与村子同名。骑马经过一座古老的木桥,穿过对岸飘落着金黄叶子的白桦林,爬上山岗,整个禾木村就尽收眼底。

   阳光下禾木村呈现出一种原始的沧桑和岁月的荒凉,让人感觉似乎回到了古老的部落时代。

这种天人合一的原生态村落,是在都市里住得憋气的人最渴望看到的,也最能引起画家、摄影家的疯狂。尽管看后就走,绝不愿在这里多呆一分钟。

   我在村子里到处乱串,想寻找一些图瓦人的痕迹。但是很可惜,整个村子都被商业的铜气笼罩着了,要想获得图瓦人的信息难乎其难。自从开发旅游,中央电视台“走边疆”栏目几次报道图瓦人之后,大批的汉人、哈萨克人、蒙古人涌向这里,办起了客栈、餐馆、酒吧、小超市等等。他们把禾木村当成了摇钱树,用图瓦人的名,大赚游客的钞票。禾木村冬季漫长,游客能进来只有夏季三个月时间。这些人便把一年的希望押在这三个月上,捞上一把走人,把漫长寒冷的冬季还给图瓦人,明年夏天再来。禾木村什么都贵得吓人,骑一次马,半小时,200块;一碗面30元;麻将一小时50元。当天的午饭实在太难吃了,晚餐时我们便让店家杀了一鸡炖了吃,不过二三斤,店家要价380元,一棒敲得我们晕头转向,半天没回过神来。

   “竭泽而渔。是这样吧?”我问朋友。

朋友拒绝婉约,挺干脆地:“一锤子买卖!”

   我想,图瓦人总还是要穿本民族的服装,说本民族的语言吧(他们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),应该找得到一两个纯粹的图瓦人,满足我的好奇心呀。可是,满村都是穿着牛仔裤、体恤、休闲装的人,说的都是半生不熟的普通话。就连那些哈萨克人都不例外。同化的力量,即使在这极其偏远的大山深处,也显示出强大的威力,它像可恶的旋风,把文化的多样性一扫而光。

该死的同化。悲乎哀乎?

   我问赶马的哈萨克人,图瓦人到哪里去了。他们说,喝酒去了。

喝酒?我大惑不解。

   村子是图瓦人的,房子是图瓦人的,马是图瓦人的。生意是外地人做的。他们收租金,有了钱,就喝酒,从早喝到晚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,高兴啊,能不喝酒吗?哈萨克人说。

酒是蒙古族人的命根子。这话不假。

   晚上下榻在木板房的客栈里,没有电视,没有热水,更没有牙膏牙刷。我们只好枕着白桦林的涛声,迷迷糊糊地熬到天明。第二天早上起床后,见到图瓦村覆上了一层白霜,水坑里结了冰,天气透心地寒彻。此时我似乎明白,在这种昼夜温差极大的地方,不喝酒,能活得下去吗?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,不喝酒,又能干什么?

   早饭后,我们离开了禾木村,站在山岗上,我回头望去,阳光慵懒地照在木屋上,炊烟缭绕,薄雾氤氲,禾木村呈现出一种梦幻似的原始景象。

再见了,禾木村,再见了,图瓦人,继续喝酒吧,只是别喝高了,忘了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。

 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我司立场
发表
推荐阅读
相  关  推  荐
换一换